“玩在苏杭二州,吃在福建漳州。”一句民间谚语,道出漳州小吃的魅力。当“浙江宣传”的一篇《“古早味”是种什么味》在漳州人的朋友圈刷屏时,人们发觉,原来家门口的卤面、锅边糊、沙茶面里,藏着难寻的“古早味”。
可这“古早味”,为何总是困在红砖古厝间,成为“笼中珍馐”?
翻看全国美食版图,广东肠粉、南京鸭血粉丝早已遍地开花,淄博烧烤、天水麻辣烫后来居上。再看漳州街头,200多种小吃烟火缭绕,可出了福建,有知名度、连锁经营的品牌却屈指可数。漳州小吃,到底差在了哪里?
追根溯源,“零散”与“守成”是症结所在。阿芳、阿芬、阿伟、阿蛤……在漳州街头巷尾,光是叫得出名号的卤面店,就不下数十家。各家小店“单打独斗”,难以形成合力。而小吃从业者“小富即安”的安逸,也让漳州“古早味”走出家乡,向外扩张成了难题。
食材关,同样是横亘在前的“拦路虎”。漳州小吃协会会长吴勇敢直言:“大树碱面出了闽南就断供,卤味的内脏到不少地方更是无人问津。”没了这些“灵魂配料”,纵使厨师身怀绝技,也只能对着空荡荡的灶台干瞪眼。一方水土养一方味,想在外省复刻这口“古早味”,谈何容易?
反观成功出圈的小吃,皆深谙抱团与革新之道。沙县小吃背后,政府当“军师”、国企做“后勤”,培训、选址、设联络处,一套“组合拳”打得漂亮;柳州螺蛳粉玩转全产业链,实现从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、从凭经验制作到标准化生产的华丽变身;兰州整合资源、搭建平台,出台利好政策、推动文旅融合,串联起传统与现代、文化与产业,让牛肉拉面香飘四海。
传承数十年的“古早味”,是食客魂牵梦绕的独家记忆。期待漳州小吃找准赛道,借力政府和市场,打通食材供应链,解决标准化、品牌化难题,让“古早味”乘上现代产业快车,早日走出“古早地”。(闽南日报)